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19的文章

用心吃,人人都是國家代表隊

圖片
去了一趟北義大利旅行,主辦人精心安排了當地各種具代表的美食與餐館,也拜訪了多位食材的生產者。讓阿國驚呆的,從生產者、餐館主廚或莊園職人、料理老師……,連一路隨行的義大利導遊及司機,談到對食物的熱情,幾乎人人都堪為國家代表隊! 旅途中,不知誰先開始的小玩笑,想問義大利人能否接受我們常見的夏威夷披薩(鳳梨加火腿),無意外地都獲得強烈地反對意見,看得出來她/他們對傳統食物是認真的,臉部肌肉的表情,絕對不僅止於我們肉粽戰南北或肉圓戰蒸炸! 生產者的拜訪中,我們逐漸認識對於傳統食物的產地源頭保護,當地是有整套的做法,要在商品包裝上掛上認證字樣(例如:火腿、乾酪、陳年醋)每個行業都有同業公會制訂的繁瑣流程。 大抵不脫幾項原則:原物料一定在地生產(簡單比喻叫三星蔥一定要三星地區種植,不只產地,連農法也必須受到規範);製程工法也受到規範,堅持傳統做法(製作當中必須在不同階段,都接受公會的檢查並合格)才能掛上認證。這類認證的產品有些連包裝字樣的大小,甚至瓶身都要有固定的樣式。沒有爭奇鬥艷的形式,沒有銷路好就量產改製程的奇巧。 當然大市場中有更多同類型的但非認證的商品,但這些認證產品產量有限,通常賣得又貴又好,也因此把最正統的食物製程光榮地完整保留,旅程中好幾位生產者,都是傳承好幾代的事業。 自養小黑豬的火腿工坊,是為了復育瀕危的原生種黑豬,放養在山頭上,平均一頭豬的活動空間有 1000 平方公尺,每天自由奔跑並可在林間覓食。製作乾酪的工廠,連餵養乳牛的牧草都是有機的,堅持擠乳到開始製作的時間以秒計算才有品質。陳年醋的製作,差不多可以用出家人修行來形容,公會認證的等級只有12/25 年,兩種等級(就算你陳放了40年,也只能叫25 年等級),這個漫長的期間,只能耐心地一再重複過桶的動作。每一個桶子,製作前就必須向公會註冊建檔,然後才開始 12-25 年的漫漫長路。 〈山頭放養的小黑豬〉 眼尖的團友,在陳年醋的莊園樓梯轉角,發現了相框裡是美國元首夫人的親筆感謝函。這些人,我覺得每一位都是義大利的國家代表隊啊! 我在某個古老市場的牆壁上,見到數百年前當時就刻下的市場規矩,不同種類的水產,各自訂下明確的尺寸規範,過小的不得捕撈販售。跟著松露獵人上山採集松露,當松露被摘下,獵人還必須把挖開的土穴復原,因為這是大地的恩賜,必得讓土地復原才能長期享用這個收穫。 〈

食材的風土怎麼品嚐

圖片
前兩天嘉義布袋的朋友,到台北舉辦發表會想推廣在地生產夥伴與食材,其間與會來賓對於「風土」有了不少的意見交流。 我到場的任務是幫忙處理一部分試吃料理,因為生產者有點擔心「太質樸的原味料理,會不會無法打動來賓」(等一下也來討論這點)。最後主持人突然點名要我分享意見,因為事出臨時,我覺得現場沒有能簡單清楚的完善表達。回想後,我似乎應該要整理一下寫出來。 「風土」廣泛被討論,用來支撐飲食風俗與物產的在地特殊性。這個特殊性其存在的必要,不僅是促進在地榮光的自我認同,也關乎市場行銷上的辨識度(大家的都好吃,為什要買你的不買別人的)。 可惜晚近在商業掛帥的大旗之下,後者甚至扭曲壓迫到前者了。講白話就是:你在地有沒有什麼自我認同不是那麼重要啦,你們生產者想辦法告訴我們(高高在上的消費者)你有什麼不一樣啦,如果沒有你就想辦法變出來讓我能買單啦.....以上是我觀察到的現象。 先跳回到第一個問題:生產者經常在農民市集裡與消費者近身接觸,常常被問到能不能有調味好的料理包!問久了也失去信心,彷彿都市消費者都不能接受簡單的原味料理  。所以我這群辛勤努力的生產者朋友,自己掏腰包來了天龍國辦發表會,卻不安地希望我能支援一下,讓料理能「更好吃」一些。他們也沒閒著,很努力地做了豐富的 ppt 檔案,開場前仍不斷反覆演練。(我的結論留在後面,感謝您的耐心閱讀) 第二個大家都關心的,就是食材的「風土」到底如何被蓋章辨認,而不是誰說了就算!我自認是個味覺魯鈍的料理愛好者。古有名訓「勤能補拙」,所以我常認為不是只有天才型的選手才能致勝。大部分食材,我無法閉上眼睛僅憑吃一口,就分辨食材的風土特殊性,同時我也不認為風土可以僅縮限等同口味,所以我努力做其他我可以做的功課。 我試著把自己移動到生產現場,讓我跟生產者經歷相近的風土感受。每隔一陣子,我覺得自己的料理創作有點無力,就會設法安排一趟「漫無目的」的產地拜訪。主廚夫人常不解地問我:我看你去常常都在喝酒啊,哪有什麼非去不可的工作。對,我沒有非去不可的行程,我也不會請生產者特別為我示範什麼工作流程(讓我拍照),但如果正巧遇上,我就會看看能不能一起當個小幫手。下工一起飲酒幹樵或互相漏氣開玩笑,是理解彼此的眼淚與笑點。那些淚水跟笑話,如果您懂了,才開始進入跟在地人同一片風土之中。這種認識風土的過程很漫長也充滿驚喜,絕對不是一個可以透過 ppt 投影片理解的世界。說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