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6月, 2016的文章

小買賣的大人物

圖片
如果時間許可,吃早餐是阿國每天生活開始的一個重要儀式。喜歡豐盛而複雜的早餐,雖然熱愛下廚,但早起備餐對愛賴床的人相當痛苦,所以外食的動機明顯強烈。另一個選擇外食的原因,是因為早餐店的人來人往,讓我有活在這個城市裡的感覺,好像邊吃邊醒過來,慢慢開始聽這個世界講講話。 附近市場邊有個早餐攤子,供應地瓜稀飯、瓜仔肉飯,跟一缸滷料、煎魚、醬瓜、炒青菜,是我經常光顧的地方。那缸滷料永遠深不見底,每次都像開獎一樣,問問老闆娘有沒有:三層肉?大腸?三角豆干?滷蛋?然後等她撈撈,慢慢地宣布:有/沒有! 攤位生意普通,味道普通,可是老闆娘聊天的內容很醒腦,從天氣預報、新聞頭條回顧、隔壁菜攤女兒的感情八卦、柯 P 市政針貶,內容包羅萬象,總能讓我豎起耳朵邊聽邊下飯。 今天跟我併桌的是一位大哥,配菜吃到一半,碗底稀飯已經朝天。突然抬起頭,羞赧地問著說:老闆,稀飯一碗是多少錢啊? 老闆娘的女兒也在攤位幫忙,滑手機的時間居多。但是她的聊天話題通常讓大叔我比較沒興趣,今天內容是跟隔壁攤討論昨晚打了幾次雷、內湖有個人被雷打到卻沒死、劉青雲好帥.....。 女兒邊看手機同時接口回覆我同桌的大哥:稀飯一碗 15 元!這時候老闆娘猛然走過來,直接盛滿一碗稀飯,擺上桌說:不用啦,10 元就好!因為眼尖的她瞥到大哥正掏著口袋,盤算自己的零錢還夠不夠添一碗稀飯。 這麼貼心的反應,我相信不容易發生在有星星的飯店或餐廳,但在菜市場口的小攤子應該常常遇到。 我的小女兒還在體制內學校就讀的那年,是個食量大的高一女孩。她說她喜歡一家離學校步行距離稍遠的小麵館,因為麵館老闆知道她的大食量,給她上桌的麵總是堆得高又高,離開前還會語帶擔心地問:妹妹!妳有吃飽嗎?阿國喜歡下廚,最大的成就是看到別人被餵飽。我猜想,早餐攤的老闆娘、麵館的老闆,可能也有類似的動力。 街坊小吃攤存在的必要,也是另一種人生的便利店,好處多不勝舉:食量大的加湯加麵不加錢,偏食小鳥胃的餐點可以客製化,跨攤點餐一攤買單也行,忘記帶錢下次再付沒關係.......這些小吃攤商真是我心目中的大人物,沒在談什麼社會企業的,卻常常看見他們跟社區街友、老人的共生關係。街友幫忙收碗筷換得剩食、老人買一杯豆漿坐下聊天打發一早上.......路邊小吃攤的買賣,不談什麼食材溯源、友善土地的大道理,就是將本求利的小生意,可是老闆(娘)們

旅行中,你吃什麼?

圖片
餐飲對於一趟旅程是否滿意,有極大的影響!至少我是這樣,阿國承認經常是為了吃而旅行。 旅行中怎麼吃?個人的偏好是: 放棄都市生活的成見(要豪華氣派請回你的舒適圈) 吃在地特色(但不是奇珍異獸之類稀有物種) 在地消費(讓你貢獻的$$,進得了在地人的口袋) 這兩天恰好參加的一個台東池上的小旅行,玩(吃)得十分開心,心得如下: 行前通知明確地告知,要拜訪的多是在地職人、農夫,沒有豪華的用餐環境,所以每個人要自備碗筷餐具、水壺。實際走訪的每一站,也都有飲水機或大鍋茶飲,讓旅人可以自行補充飲品,真的十分環保。 我個人很喜歡池上農會特別為旅行團準備的便當(如下),不要懷疑,配菜就這麼簡單,因為主角就是「米飯」,這是池上最大的特色。 一次可以吃到五種米飯,包括香米加四季豆、台梗2號加南瓜、高雄139號加辣豆腐乳、長圓糯米混合的油飯、紫米加桂圓的甜米糕。乍看之下,很多人會覺得都是飯,怎麼沒有豐盛的配菜?換個角度來想,今天旅人來到台灣米最重要的產區之一,可以一次吃到最頂級五種米品,每一口都是珍品。這麼有在地自信的餐盒,個人覺得真是該大大拍手鼓掌。 旅程中,我們陸續拜訪了豆腐店老闆、金針農夫、火龍果農.... 豆腐店生產豆腐、豆漿,為了堅持使用台灣自產豆,從西部老遠移居台東與在地農夫契作,一整片豆田不用藥,歷經山羌侵食跟野草的競爭,我們這些呆呆旅人看來就是荒地雜草一片。經過豆腐哥的講解,大家終於搞清楚經常吃的黃(黑)豆、毛豆是同一種東西啊。這時候再嚐一口老闆自製的鹽滷豆花,不只是清涼消暑,我們也一起吞下了他勞動過程的辛酸五味。   金針農夫滿頭Q毛頗有喜感,旅人除了實際下田參與金針採收,了解種植的現場並提問,農夫還設計了涼拌金針的 DIY,讓旅人了解不泡藥的無硫金針的烹飪技巧跟現嚐口感。使用的拌料,是在地生產的剝皮辣椒及醃梅子。當場吃完之後,大家開心地掏腰包大採購,這種看得見來源的產地直購,是買賣雙方都很開心的旅行消費啊! 火龍果是大家常吃,卻很多人不知道本尊長怎樣的水果。沒有勞動經驗的都市俗,在酷熱的園子繞了幾圈,收成了幾顆碩大果實就準備打退堂鼓囉。這時果農準備了火龍果冰砂跟大家交流,品嚐之後阿國又很雞婆建議,如果冰砂中多加一味檸檬可能味道更跳!所以我們又手忙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