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產者的味蕾標準
有心向廚的同好們,一定常常聽過類似的話「只要食材夠好,隨便煮都好吃....」,那食材好不好到底怎麼判準?媽媽教的知識、認證標章、販售者或通路、檢驗報告、價位、口碑或報導、感官認定.... 每個經驗老道者都有自己一套的採購經,到底要怎樣學習讓自己變成「選物達人」,似乎沒有一套可循的 SOP。 其實上述列舉可能都能命中一部分,我自己對料理產生興趣的過程中,發現有一種有趣的指標,就是跟著生產者的「歪嘴雞」口碑 這週收到了我每年訂製烏魚子的老闆娘寄來的中秋禮物,她電話上只交代「這是粉蟯窟ê虱目仔」 ,我就懂了 。這是她認為品質良好的虱目魚(養在文蛤池)。旁人可能一頭霧水,為何文蛤池要養虱目魚?又為什麼它品質良好? 料理人如果進一步瞭解產地的飼養方式,就可以進入這句話的美妙。以我粗淺的瞭解,養在文蛤池的魚,不是主要做為經濟收入而飼,而是以多物種生態平衡來管理養殖環境的健康,這樣的魚活動空間大所以運動量也大、食物天然而非用人工飼料....(以上我才疏學淺盡量白話了)所以一句「粉蟯窟ê虱目仔」就講完的在地職人的品質認證,實在是精妙的言詞。 我曾經問過一位種稻的老農夫,什麼樣的米他認為最好吃?他沒有跟我談稻米品種或者土啊水啊之類的,只簡單地吐露了幾個字「塗埕曝ê粟仔」(意謂乾土地上的日曬稻穀最好吃) 我當下也是一頭霧水啦,日曬米我還略可理解,為什麼阿伯要特別鍾愛在乾土上曬? 日曬米辛苦之處是必須把握陽光充足的時段在地面上翻攤,讓稻穀均勻且適當地脫乾水份之後再進行碾米,每一次的攤曬、持續不能停的翻攪、收起,極耗人力且都在烈日下進行。阿伯說明水泥地面或柏油路面對陽光的反射強烈,會造成稻穀脫水速度較快(有點大火快炒的感覺),導致之後碾出來的米口感受到影響。(諸君別誤會啊,日曬米的等級已經比大多機器快速烘乾的米優很多了呦) 所以他認為小火慢烘才是王道,用土埕曬出來的米最好吃。阿國貪心的進一步追問哪裡可以買這種「塗埕曝ê」?阿伯淺淺用笑我儍的眼神說「無塊買!攏是家己留落來食」 這些生產者不見得有什麼料理廚藝密技,但是都各自有一套對食材的歪嘴雞標準。每每我從他們身上聽到這些故事,與其說是對食材評比的方式,倒不如說這是一種對生產工作的自信與驕傲。有個種玉米的大哥跟我說「我們只吃當天採收的玉米,隔天以後的都難吃得要死」,我還追問說「那隔天的怎麼辦?」 大哥跟我翻白眼說「賣給你們台北人吃啊!」。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