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5月, 2019的文章

料理是一種儀式,時時點醒我是誰

圖片
初夏之際,享用餐桌上的竹筍是個重要的儀式。每年綠竹筍開始大出,上市場買筍來料理的起手式,不用多想一定是「竹筍仔飯」,它是我對媽媽味道的重要記憶,小時候常出現的夏日最愛料理。 自己開始下廚後,跟阿母討教如何烹煮可口的竹筍飯,她總是說「筍仔愛先煠過(水煮)、閣再用筍仔湯落去煮飯!」。直到阿母因為車禍行動不便,我接她北上同住,一起陪伴她生命中最末的六個寒暑,每每夏日我也頻做竹筍飯請她品嚐,有時煮得好,見她眉開眼笑,煮得失手了,她就會皺眉頭....一樣的食譜跟簡單的工序啊,我一直想不透!為什麼這麼平凡的菜色我掌握不來? 事出必有因,用心檢討原因其一:這菜太簡單。因為簡單,所以輕忽。我總忙到時間最緊迫的關頭才動手料理它,以為駕輕就熟工序可以東偷一點、西省一步....然後一個不留神料理就失敗囉。廚房的失敗多有前兆,我個性馬虎這一面放大無遺,總以為神不知鬼不覺,不料立刻就來現世報! 原因其二,我忽略了阿母的感官隨著年歲逐漸退化了,對她來說好吃的食物口味要比過去加重,口感也要更軟爛才方便咀嚼吞嚥。我一直用自己的想法在做菜,卻沒有從她的感受來調整 。回想那幾年,只要我端上菜見她入口開始皺眉頭,我就會又氣又自責,但當下一直沒有領悟! 去年秋天阿母放下我們去專心向佛了,做頭尾七的祭拜菜盤我全都親手烹煮,當中也選了「竹筍仔飯」表達我對她的想念,但當時竹筍已經要過季了,做不出我心想最好的表現。 上週,看到筍農阿文兄預告他的綠竹筍即將上市馬上下訂,昨天晚上面交到手,心想這筍真美,一定要來做竹筍飯。與其說想吃,不如說這是一個想念的儀式。 很慶幸自己能夠有一點料理下廚的能力,因為雖然不似重要的英雄人物能改寫歷史,但卻可以用日日三餐的簡單儀式記錄自己的家族歷史,記得我是從那個海港城市長大的小孩,記得竹筍是這片土地上我最愛的風味之一。下廚,讓我記得自己是誰。

修煉場還是公嬤廳

圖片
時不時都有朋友問我該不該買廚房裡的xx 裝備之類,台肯如我,都會先問對方「那你想要一個修煉場,還是公嬤廳?」 言簡意賅,修煉場要天天走踏,不需華麗自在為先。倘若是要拜拜用的公嬤廳,奇木珍寶最顯誠意,名牌機俬越多越好。 我觀察到很多人不煮飯,乃因沒有舒適的下廚環境。又另多有誤解,總以為要一個豪華的廚房才能從容下廚,這兩個現象彼此交雜輪迴產生鬼打牆! 一個天天要使用的「灶腳」,到底有什麼靈魂要素?我好奇建築師在畫平面圖之際,自己到底有多少的廚房使用經驗?大多數的廚房,光線安排都很兩光。如非大戶人家,灶腳很難有明亮大窗戶的自然光,而標準配備就是一個天花板中央位置的吸頂燈,而流理台(除非是中島)通常就沿著牆面做一字或L形排列。您仔細想一下結果是什麼?就是站在流理台前工作時,您的影子正好落在工作檯面上,在陰暗角落做菜心情怎麼會好?菜哪裡會好吃啦?(闇黑料理莫非是這樣來的)考慮要買什麼種裝備之前,不如先檢查一下光源有沒有要調整的。有時一個200元的夾式檯燈,就是引領您廚藝的光明燈。 再來我會建議要檢視一下那些天天要用的配備,不是那些久久才用一次的。例如鹽、油和菜刀。 「鹽」,只是諸多常用品的代稱。我廚房有一個小區域是集中所有常用品的地方,它必須要一眼可見一步可及。通常若有人不知情更動了我的常用品擺設,我會像走在路上內褲卡進屁股縫般地焦躁難耐!這個區域稱為「小工具箱」,能裝的東西不多,但都自己最常用順手的,例如:鹽巴罐、總用來試味道的那支湯匙、修飾擺盤用的小鑷子....。 「油」,泛指做菜常用的調味品油品之類的,這些物品才真是值得您花錢。但切記,貴的不一定適合您,適合您的才是珍貴的,每個人做菜「手路」不一,不須跟風去追一些您不常用的番紅花、巴撒米克醋膏或高價橄欖油。很愛在湯裡加胡椒粉,不妨多試試看幾家中藥店買到最合口味的。跟我一樣狂愛醬油,不要管多少錢,遇見了就像紅酒一樣收藏個十瓶八瓶吧。愛吃炸物,先別管用一次就丟是否可惜,請買貴一點的耐高溫好油。這些才是您真正該投資的! 「刀」,用來統稱那些常常要維護跟整理的守備範圍。很多朋友會特別選購進口名牌刀,但細問之後,我發現他刀子買來沒開過鋒也從來不再修磨....甚至還有一種理論說刀子太利怕切到手....我的老天鵝,工具再貴重如果不維護,它就只剩商標好看而已吧!有些人家的電鍋打開我以為是煉丹爐,顏色深的很「神秘」。瓦斯爐台的黏性跟黏鼠板

失敗是成功的阿母

圖片
無意間滑到一則網路新聞,內容說玉皇大帝是一個輪值的官銜,現任由關聖帝君擔任已久功德圓滿,接下來繼任將是國姓爺鄭成功....在母親節前夕看到這個新聞,不知怎地我突然很想聊聊成功它的母親:「失敗」 在料理的路上,別的不敢跟人比拼,說到我走的失敗路,硬是比常人過的橋多太多 XD。 可能因為我是料理自學生,我認為「新手的好運」真的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,因為摸不著頭緒的成功,常常會在關鍵時刻要你加倍奉還。 前幾年我食堂有道「滷豬腳」,做法是用鑄鐵鍋半燉半烤的方式烹煮,產生特別的口感很受食客喜愛。 我開始這樣做,起因於我的瓦斯爐口不足,只好把原先應該在爐上泡滷的工序改成用烤箱進行,第一次嘗試後大家都說好,接下來有好一陣子只要吃過的人都指定為下次必吃菜單。讓我有錯覺以為自己就是XX豬腳大王,因為一次就成功的好運持續半年未曾失手,也就沒有深究成功的要素為何?終於有天遇到一次比平常規模大的訂餐,我必須準備6支豬腳的份量。過去的工序一鍋只放2支豬腳,每煮一鍋要三個小時....所以這次要九個鐘頭....自作聰明的我想說那一鍋放3支吧,反正鍋子夠大!結果出爐的口感完全不同,有點救不回來那種!!! 淒慘的是,這次訂餐的客人就是已經吃過兩次,堅持要再回來吃這道菜的常客,而我卻沒有足夠的食材跟時間重新再做一次。 經過徹底的滑鐵盧之後,終於深究能夠好吃,不止是食材跟配方,它的特別口感,來自於滷汁水面跟鑄鐵鍋蓋之間的熱空氣迴流,如果我把鍋子裝得太滿,沒有足夠的熱空氣,結果將大相逕庭。 這個失敗是我「榮任」六個月豬腳大王才學會的寶貴經驗。 這只是其一,此外各式大小失敗不斷與我常相左右。一時失神用過濾水去洗愛玉,因為缺乏礦物質沒有產生凝結效果,等最後要給客人 Happy Ending 的愛玉甜品時,發現整鍋還是愛玉水!!!!讓朋友試吃許多次的新配方輕乳酪蛋糕,正式上桌那天居然忘了加糖,一道「沒有糖味的甜點」,真是健康到有點令人三條線。原本我最愛自誇並調侃他人的煎魚技術,卻在下鍋後跟客人聊天心急著翻面,當場把馬頭魚一夜干煎成炒魚鬆了.... 每次失敗都是一件好事,而人們總謙虛不敢張揚自己做了多少好事。因此料理的失敗鮮少被認真討論。常常看到諸如「15分鐘就能上菜」「第一次XX就上手」,而這些印象反讓許多嚮往下廚的生手更加卻步,總認為怎麼別人都在成功,偏偏失敗只有我。 母親節要到了,好好愛您的母親(我是認真